老太爷没说赵安以什么身份去问,但不影响他特意回安徽试馆将那套钦赐黄马褂穿上,尔后带着小栓、徐霖等人出现在靖海侯施秉仁面前。
侯爷早在一个多时辰前就被福四爷命人“监管”了,不过直到赵安穿着黄马褂冷冷出现在他面前时,侯爷还以为这事能压下去。
因为,福四爷收了他一万两银票。
这就要说福四爷不地道了,前脚拿了人施家送来的一万两银票,后脚回家吃晚饭去了。
典型的拿钱不办事,跟和中堂收钱就办事,办不成收多少退多少的处事风格截然不同。
真就虫豸般的人物。
其实福四爷不是不想帮侯爷把事给压下来,但和珅要么不决定,一旦决定了的事他福四爷也劝不住。
狼狈为奸是盟友,但狈得永远听狼的。
福四爷这辈子都够不上一句“以福中堂为首的....”。
要怪,就怪施秉仁自个糊涂,没事给自个找什么麻烦嘛。
事情详细经过,福四爷特意跟都统衙门的范参领问过,当时就觉这个施侯爷不会做人,皇上亲自下旨抬的旗,你搁这找什么岔?
材料不全就不全呗,一个大活人站在你面前,你管他爷爷、老太爷叫什么、干什么,难不成人家老太爷们有假不成?
“叭叭”把大印一盖牛皮袋一装,是和珅这个都统会检查呢,还是皇上他老人家会检查?
咸吃萝卜淡操心。
这下好了,老太爷的圣旨被你污了,御笔墨宝被你毁了,就算要不了你全家老小的命,你这个侯爷恐怕得伸出脖子挨一刀喽。
仔细想想,赵有禄的话也有道理,甭管你靖海侯是有心还是无心,所谓棍打出头鸟,不把你搞成典型办了,以后指不定还有张三李四跳出来给他们添乱。
赵有禄的脸面,那是中堂的屁股!
老虎的屁股,是想摸就摸的?
赵安这边跟监管施秉仁的两个本旗佐领打了招呼,推门而入开门见山就道:“靖海侯,皇上让我问你话。”
端坐在那的施侯爷见进来的竟是赵安,当即就心惊肉跳,却还是老实跪下,口称:“臣施秉仁遵旨回话。”
打量了眼在心中已是死人的施秉仁,赵安清咳一声,淡淡道:“朕的墨宝你是拿来当垫脚石呢,还是拿去给什么人做投名状?”
“这!”
侯爷被这两个问题问的当场身子一颤:这是从何说起!
什么垫脚石,什么投名状?
直觉告诉他事情不对,欲要喊冤,赵安却不给其机会,脸色猛的一板:“靖海侯,你只需回答皇上的话便是,其它无须多言。”
稍顿,喝道:“是垫脚石还是投名状,说!”
侯爷的选择是打死也不说,因为不管选哪个他都难逃一死,甚至还会牵累家人。
这会傻子也明白他的上级领导和珅欲要置他于死地了。
想要活命,只有咬紧牙关,唯有如此或许能侥幸留得一命。
赵安来时就知道施侯爷肯定不肯“招”,面无表情微哼一声,杨小栓忙将一纸早已写满罪状的供词放在施侯爷面前,同时递上笔墨。
“侯爷,签了吧,少受些皮肉之苦。”
赵安的样子有点像斜眼看人的九门提督赵文卓。
“这是?”
目光扫过供词,施侯爷越看越是心惊,上面竟写他承认心怀怨望、故意毁损御宝诅咒圣躬!
单这一条,就够他斩立决的。
眼中怒火顿时燃烧,愤声道:“姓赵的,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!你构陷忠良不得好死!”
“忠良?”
赵安冷笑一声,弯腰凑近,“侯爷祖上施琅如何就从明朝的忠良变成我大清的功臣?侯爷,我劝你签了的好,如此你我都省事。”
“你!”
怒极的侯爷猛的就向赵安扑去,却被身手了得的赵安一个小擒拿手推倒在炕上。
随口吩咐徐霖:“看好了,莫让他寻了短见!”
旋即走出屋子。
刚才在宫中听老太爷意思施秉仁肯定活不了,因此不管施秉仁签与不签其下场早就注定。
但赵安想灭的是靖海侯满门,如此单凭一张供状就很难达到目的。
正琢磨时,都统衙门进来一帮穿黄马褂的御前侍卫,其中赫然就有赵安的好兄弟庆遥。
带队的是另一名头等侍卫明安泰,这人赵安也认识,当初专门到安徽给他送代理安徽巡抚文件的那位。
“给赵大人请安!”
行礼后,明安泰也不废话,低声道:“中堂的意思是要么不办,办了就要做成铁案,要是靖海侯这里办不了,大人可以去侯府看看。”
侯府?
赵安眼前一亮,对啊,本来就是构陷莫须有的事,我跟你个当事人较什么劲,直接抄你家去不就得了!
若大侯府,就不信搜不出你施家阴谋反对大清的证据。
有了这方面的证据自然就能扩大化。
说干就干!
好端端的家里突然涌进来一帮黄马褂侍卫,靖海侯府眨眼间就是鸡飞狗跳,哭声震天。
侍卫们如狼似虎翻箱倒柜,珍玩玉器被随意丢弃,女眷孩童被驱赶到一角瑟瑟发抖。
“抄家”总指挥赵安负手立于庭院中对眼前的混乱视若无睹,他需要的不是金银,而是能彻底钉死施家的东西。
“大人,书房内外都仔细搜过了,多是些寻常书籍往来信函,并无特别之物。”
打侯爷书房出来的庆遥连连摇头。
那边明安泰也过来禀报说没有发现什么违禁品。
赵安眉头微皱,他不信一个传承数代的侯府会如此干净,皱眉下令:“再搜!夹墙、暗格、地砖之下,给我一寸一寸地敲!”
众侍卫闻令立时展开第二次大搜查,赵安则是踱步走进施秉仁的书房。
书房内陈设古朴,带着几分武勋之家的简练,装修谈上不豪华,但就是透着一股尊贵味。
上百年的侯府是有些底蕴的。
随手从书架上拿起几本书翻开来看,都是寻常经典,不犯禁。
却在书架底端找到一个不起眼的紫檀木匣,这木匣被庆遥他们搜过,应该是没发现什么就随意扔在那。
赵安捡起来看,见里面是几本泛黄的古旧书稿,看着有些年头,但都是些兵书。
随手翻开第一本草草看了几眼便丢在书架,又翻看其它几本也无什么,正准备丢下时忽的在这本名为《尉缭子》的兵书底页发现一行字迹。
字写的不是太好,从墨迹来看至少有百年以上历史。
写的是一首诗,诗云:
“晋室倾颓事莫当,鸡声啼起铁肝肠。
诸君漫洒新亭泪,好向中原识范阳!”
“晋室倾颓事莫当”这句显然是指西晋皇室南渡事件;“鸡声啼起铁肝肠”当化用东晋名将祖逖心怀家国半夜听到鸡鸣便起身练剑,磨砺自己以图收复中原的故事。
“诸君漫洒新亭泪”这句赵安没看懂,乃引“新亭对泣”典故。
指西晋灭亡后,南渡的士大夫们经常在金陵的新亭聚会,面对故国山河相视流泪却束手无策。
最后一句“好向中原识范阳”以赵安的历史水平肯定看懂,范阳必定是指平定安史之乱的唐朝中兴名将李光弼。
结合看不懂的第三句,整首诗其实就是呼吁世人与其像晋人一样哭泣,不如学习像李光弼那样的将领用武力来收复中原,拯救国家。
整首诗下来不犯文狱的忌讳,因为没有胡啊虏的,更没有明啊清的,历朝文人述志都可以用。
但这首诗的落款却让赵安的眼睛挪不开,因为这落款写的是:“永历元年丁亥秋,得张家玉将军遗稿于粤东,览之怆然,手录以存。施琅谨识。”
张家玉是谁?
南明抗清名臣,与陈邦彦、陈子壮并称“岭南三忠”,最终兵败投水自尽,以死殉国!
其生前所作及诗稿均为大清禁书!
一向被世人看作郑家部将的施琅怎么得到张家玉遗稿的?
答案很简单,顺治三年施琅曾随清军统帅博洛南征,后归李成栋指挥进攻广东,在此期间扑灭了东莞、增城地区的南明抗清义师。
其中便有张家玉部。
当时的施琅投清当是被迫的,或者说是被裹挟投的清,毕竟当时郑军首脑郑芝龙主动降清,作为郑氏部将的施琅再是不情愿也得跟“领导”们走。
只不过降了清当然要替清军出力,不然人家满洲怎么信你施琅,于是施琅跟着李成栋在广东到处镇压抗清义师,杀了不少人。
可能是良心未泯,又可能是出于对张家玉的敬重,在得其遗稿后将其抄录于随身携带的兵书底页。
不知是后来忘记,还是刻意留下,反正百年过去,这本抄有张家玉遗稿的《尉缭子》兵书就这么被历代靖海侯“稀里糊涂”继承了下来,直到被赵安搜出发现。
事情开始有了微妙性变化。
施琅是忠还是不忠?
永历元年就是顺治三年,身为大清将领,你施琅咋用永历的年号?
其子孙后人为何不将这本抄有禁诗的兵书上交朝廷?
合上《尉缭子》后,赵安不动声色走出书房对正在搜查的侍卫明安泰道:“靖海侯府中上下人等不论男女老少皆先关押,待旨意。” 《清妖》-傲骨铁心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
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