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曲小说>历史小说>世子稳重点>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准备毁盟
  宋辽边境,大宋幽州兵马在折可适的率领下,一路北上,长驱直入,深入辽国境内两百余里。

  大军所过之处,村庄部落,农田牧场,皆被铁蹄所踏,无数契丹人被屠戮,被抢掠。

  折可适忠实地执行着赵孝骞的旨意,辽军在西北对大宋边民造成的损失和伤亡,大宋必以十倍报之。

  这支两万人的兵马终于引起了辽国朝堂的恐慌,耶律延禧一连做出了许多补救措施,包括西北换帅,遣使入宋请罪,调集兵马围堵折可适所部等等。

  耶律延禧甚至直接派出使臣,与折可适当面交涉。

  可惜折可适是武将,脑子一根筋,他连辽使的面都不见,打定主意这次要把辽国打痛,打到产生心理恐惧。

  想要我罢兵,只有我大宋官家说话才好使,你辽国国主算哪根葱,有什么资格跟我谈?

  两万宋军入辽境不到十日,来自边境的战报送到耶律延禧的案头。

  因为这一场祸事,辽国边境损失了近两万边军,被屠戮的契丹百姓数千,抢掠的财物不计其数。

  宋军干得最绝的是,他们对沿途的村庄部落屠戮抢掠后,便一把火焚毁屋子和牙帐,一点也不给后人留,真正做到了“百里无鸡鸣,千里无人烟”。

  耶律延禧大怒,却无可奈何。

  这件事本身是辽国有错在先,大宋只是报复回去,道义上来说,大宋的举动并无不妥,辽国也没有对大宋兴师问罪的底气。

  辽宫内,耶律延禧浑身无力,独自坐在寝殿里悄然痛哭。

  如今的他,终于尝到了国势颓败的恶果,曾几何时,天下最强大的契丹辽国,大宋在辽国面前只能伏首逢迎,两军但有冲突摩擦,都是大宋主动遣使求和,以钱财讨好,换取两国和平。

  如今宋辽的形势却完全逆转了,现在轮到辽国对大宋逢迎讨好,遣使赔罪,满朝文武因为这支两万人的兵马而惶惶不安。

  这是黄昏下的悲凉,帝国的衰亡或许平日里看不出,然而一旦遇到真正的危机时,便肉眼可见这个国家如今的分量还剩几分。

  对外,讲不过道理,打不赢战争。

  对内,所谓的变法图强被弄得一地鸡毛,天怒人怨,因为变法,辽国衰亡的速度甚至比以前更快了,也是因为变法,让国内的矛盾变得愈发尖锐激烈。

  耶律延禧没想到,自己继承的江山,竟是这般模样。

  或许,他真有可能成为辽国的亡国之君。

  南边的宋国皇帝如此年轻,行事如此霸道,只要哪天宋国腾出手来,辽国焉能不亡?

  …………

  一骑快马飞赴汴京。

  骑士背着一只黑色的匣子,手中挥舞着一面小小的令旗,进了汴京城也不下马,而是直奔皇宫而去,一边策马飞驰,一边扬声大喝。

  “幽州捷报!边将折可适奉旨率军,深入辽国腹地,斩杀辽军两万,大宋西北边民之仇报矣!”

  一路狂奔,汴京街上的百姓听得清清楚楚,顿时全城沸腾。

  “咱大宋又跟辽人开战了?啥时候的事儿?”

  “不对,宋辽不是盟友吗?是我记错了?两国在西北合起伙儿灭西夏呢,为何幽州边境又开战了?”

  “你听到的都是旧闻了,辽军在西北打着灭西夏的名号,却故意越境入我大宋,杀我大宋边民,抢掠我大宋钱财粮食……”

  “咱官家是何等英雄人物,能惯着辽人这臭毛病?于是便下旨令幽州边军北上,为我大宋边民报仇,而且十倍报之!”

  “刚才那人来送报捷奏疏,想必是幽州边军把事儿办成了,哈哈!提气!今晚必须多饮几杯。”

  “不愧是官家,不愧是我大宋王师,听着确实提气,对契丹人就该如此,别惯他们毛病,今日挨了这一巴掌,看他们以后还敢不敢犯我大宋。”

  “辽国啊,过一年少一年了,以咱们官家的心性脾气,将来迟早要北伐,彻底灭了辽国,咱大宋也像汉唐一样,强到没边儿啦,也不知我能不能活着看到那一天……”

  “若天下真能在官家手中大一统,可就是万家生佛,不知积了多少功德了,从此天下太平,再无征战,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。”

  汴京大庆殿内,赵孝骞正与文武百官朝会。

  朝会的重点还是集中在西北的战事上,毕竟这是关乎宋辽夏三国的国运之战,朝廷君臣深知此战的重要性,眼睛一刻不停地盯着西北。

  胜负当然应该没有悬念了,赵孝骞商议的是战后的治理问题。

  西夏纳入版图,是板上钉钉的事,但纳入版图后,还要面对辽国的怒火,毕竟这次赵孝骞打算违背盟约,一口独吞了西夏这块肥肉,一丁点也不留给辽国。

  辽国出兵出力,打了个寂寞,最后肯定是要翻脸的,那么,如何应对辽国的翻脸,也属于“善后”的工作内容。

  当着群臣的面,赵孝骞很直白地把自己的打算说了出来。

  文武百官顿觉无语。

  这事儿……干得有点不要脸啊。

  大宋立国至今,可从来都是以诚信为标榜,历代帝王就算违背盟约,也只是背后偷偷摸摸地违背,表面上让人拿不住话柄,嘴上仍然满口仁义道德。

  可到了这位官家这里,真是演都不演了。

  ……你好歹装装样子,找个理由先把道德高地占住,最后再一脸委屈,一脸愤怒说盟约已毁,两国各凭本事抢这块肥肉。

  不然史官如何记录今日这一笔?这不要脸的名声写进史书里,你这个皇帝挨后人千百年的唾骂是小事,……你会连累我们也挨骂啊。

  皇帝是这种货色,下面的朝臣能好到哪儿去?

  听到官家如此赤裸直白地说出自己的打算,殿内许多朝臣的身形微动,很多人当场就想站出来劝谏。

  独吞西夏,对大宋当然有好处,别的不说,丝绸之路被大宋彻底掌控,对商业兴国的大宋来说,绝对是百利无一害的。

  可独吞也是要讲章法的,这个世界国与国之间,也是讲规矩的,说好的联盟灭夏,战后瓜分西夏,你一点好处都不给辽国留,未免过分了。

  主要是,这么干在道理和大义上站不住脚,未来的史书里记录大宋的这一段,绝对是大宋的黑历史。

  “朕真是烦透了你们这些迂腐之人……”赵孝骞揉着额头叹气道:“一口一声‘史书’,说的这些废话,我朝的史官有多少人?把他们召集起来,不准他们写这一段便是,或者对这段历史稍微润色一下。”

  “‘润色’,懂吗?”

  赵孝骞又叹了一声,道:“对大宋有好处的事,细枝末节的东西就不必讨论了,就算史官如实记载,朕也要把西夏全部吞下,挨几句骂而已,朕那时的骨头都快化成灰了,能把朕骂痛吗?”

  “一个国家的强大,绝不是靠着圣贤说的‘礼制’和‘仁义’,纵观古今,朕从来没听说过,哪个王朝是靠讲道理而强盛起来的。”

  “汉唐之所以强大,是因为他们有无敌的军队,有英明的君主,有君臣齐心的团结,你们谁听说过,汉唐的强大是因为他们讲的道理打动人心,周边蛮夷自愿放下刀剑,对他们臣服的?”

  赵孝骞扫视群臣一圈,淡淡地道:“大宋立国这百年之所以羸弱,就是因为君臣太喜欢跟辽夏讲道理,而忽略了强大自身,你们讲道理,指望敌人能服从你们的道理,可结果呢?”

  “辽夏这百年来频频寇边犯境,他们把我大宋当成粮仓,当成库房,他们缺钱缺粮食了,兵马说来就来,抢了就跑,他们何曾与大宋讲过道理?”

  “如今我大宋强大了,你们却还要朕像以前那样,放下刀剑继续跟他们讲道理,遵守所谓的盟约,听起来是不是觉得很可笑?凭啥?就凭我们是文明礼仪之邦,就必须自缚手脚?”

  赵孝骞笑了:“朕不吃这一套,大宋若实力不如人,朕可以忍,也可以跟他们讲道理,但大宋实力强大了,那么,朕说出来的话就是‘道理’,不服者,碾压过去。”

  “朕就是这个脾气,就是这般秉性,诸位若不适应,那是你们自己的问题,希望诸位自我反省一下,然后跟上朕的节奏。”

  “现在,不讨论什么遵守盟约的事了,咱们只讨论辽国翻脸后,我大宋如何应对,若辽国气急败坏之下,举国之兵发起大战,我大宋是否有充足的粮草钱财能支撑起战争。”赵孝骞微笑道。

  殿内群臣一时竟无话可说。

  这位官家的脾气果然霸道,而且越来越强势了,明明是自己要违背盟约,结果从他嘴里转个圈儿出来,竟好像有几分道理,大家差点被他说服了。

  群臣无言以对,人群中,蔡京却突然站了出来,昂然道:“臣赞同官家所言,历朝历代的盛世,不是靠礼制仁义,而是靠强大的国力实现的。”

  “我大宋如今明明有这个实力吞下整个西夏,凭什么还要分给辽国?盟约?不过是一纸空文罢了,官家说不作数,它便可以不作数。” 《世子稳重点》-贼眉鼠眼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