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曲小说>历史小说>世子稳重点>第一千零一十章 用人不疑
  自古边军皆精锐。

  大宋的西北军自然也是无可争议的精锐,只不过如今正处于冷兵器到火器的转型关键时期,这次的灭夏之战才没有用到他们。

  但机会就是来得如此猝不及防,种建中求援,西北军的春天又来了。

  西北军自章楶以下,都很清楚这场战争的重要性,若能在这一战里彻底灭掉西夏,那么大宋的西北边境不仅要向前延伸扩张千里,而且西北边境也将进入至少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和平时期。

  西夏国覆灭,边境从此无人敢再袭扰,可以说,这是大宋西北军的最后一战。

  章楶和麾下众将都分外珍惜这最后一战的机会,章楶作为边帅,自然要坐镇后方,统筹调度,但他派出折家两位老将出马,也是有其他的用意的。

  章楶要向官家证明,老骥伏枥,仍可至千里。

  正如美人不愿提及年龄,老将也不愿迟暮,他们一生立功无数,奋勇无敌,生命的黄昏时光里,他们再次向岁月发起了进攻。

  帅帐聚将,任命就此定下。

  折克柔,折克行两位折家老将率十万西北军,从夏州而起,即日向西夏的西线进发,肃清西夏北部城池和部落,彻底掌控丝绸之路。

  并对西夏的“黑水镇燕军司”和“黑山威福军司”形成包围之势,配合种建中的六万兵马,切断辽军北撤的后路,随时应对辽军与宋军联盟决裂。

  只要辽军敢翻脸,两位折家老将的十万大军便在辽军北撤的必经之路上等着他们,管教这支灭西夏的辽军一个都回不了国。

  老帅不愧是老帅,布置战略战术不仅周密老道,而且非常狠厉毒辣,出手便是全歼的架势。

  而且章楶也充分理解了官家的战略意图,跟种建中一样,章楶对辽军同样保持着高度戒备,这次所谓的两国联盟,关系其实比爱情还脆弱,西夏灭国之后,为了争夺利益,两军决裂是必然的事。

  对宋军来说,灭西夏不过是热身,真正的大战,最后恐怕会在宋辽两军之间发生。

  …………

  汴京,延福宫。

  一骑快马入京,直奔皇宫。

  半个时辰后,赵孝骞便收到了来自西北的军报。

  军报一共两道,一道来自种建中,一道来自章楶。

  福宁殿内,赵孝骞坐在桌案后,看着两道同时到达的军报,眉头渐渐蹙起。

  “这支辽军倒是会捡便宜,种建中克定州后,辽军居然南下直取都城兴庆府了……”赵孝骞喃喃道:“我们辛辛苦苦扫除西夏的城池疆土,你们直接把最富裕的西夏都城据为己有。”

  “特么的,真把朕当大冤种了?”

  种建中的奏疏里说明了,他已即日调动兵马,紧急赶赴兴庆府,抢在辽军之前攻下西夏都城,并构筑防线,提防辽军撕毁盟约,两军若是决裂,麾下六万兵马有十足的把握击溃辽军。

  赵孝骞点了点头,不愧大宋的砥柱种家军出身,种建中确实是天生的帅才,而且行事不拘泥,懂得变通,临机决断的能力很强。

  当然,不谦虚的说,种建中也是运气好,摊上了一位好皇帝。

  否则但凡大宋官家的猜疑心稍微重一点,种建中临时改变既定战略的举动,难免会引起皇帝的猜忌。

  想到这里,赵孝骞轻轻抚了抚自己的脸,仿佛是对自己无声的夸奖。

  “不愧是朕。”赵孝骞赞许地点头,狠狠地夸了一下自己。

  至于西北边帅章楶的紧急奏报,里面的内容更简单。

  种建中兵力不济,难以两头支撑,西北军应种建中之请援,决定出兵十万,由折克柔,折克行两位老将领军,出兵西进,肃清西夏国北部城池部落,掌控丝绸之路。

  并驻军黑水镇燕军司和黑山威福军司,切断辽军退路,如若两国联盟决裂,十万西北军可随时进击辽军,为大宋彻底地,完整地吞下西夏,不让辽国捡到一分便宜。

  大宋两支精锐兵马互相配合,一支为攻,一支为守。一支以动,一支以静。

  赵孝骞看完两道奏疏后,脑海里浮出的第一个念头便是,这把稳了。

  事实证明,大宋文官统领武将的传统根本就是错误的,那些只读圣贤书,撑死读了几本兵法韬略的文人们,真到临阵战场上,谁能布置下如此狠厉毒辣的战略战术?

  唯有临战经验丰富的百战老帅,才能真正指挥一场战争,并且胜率极大。

  前提是,他们需要皇帝和朝廷的绝对信任,但凡中央朝廷对他们稍有猜忌,老将便不敢动弹,怕惹祸上身。

  幸好在心胸气度方面,赵孝骞绝对是个合格的皇帝。

  既然拜了帅将,就绝不会怀疑他们的忠诚,更不会干后方指挥前线,外行指挥内行的蠢事。

  战场上的实际情况,只有前线的老帅才是最清楚的,赵孝骞相信他们一定会做出最正确最合理的决断。

  于是赵孝骞在奏疏上提笔批阅,告诉种建中和章楶,两军兵权和调动,全权赋予二人,汴京朝廷不会干预具体的战略战术,朕只要结果。

  搁下朱笔,吩咐郑春和派八百里快马将批复的奏疏送去西北,赵孝骞靠在椅背上,长舒了一口气。

  西夏的覆灭几乎已是板上钉钉了,现在大宋朝廷必须提前准备善后事宜。

  灭国之后,需要善后的地方太多了,想要完全吞下西夏,最终将它消化,彻底纳入大宋的版图,这不是一年两年能见成效的事,它的过程将十分漫长。

  首先处理西夏民族矛盾就是个大问题,那些不服汉化,不服王道的西夏普通百姓牧民,总不能一言不合就全部杀掉,最后终究要以安抚为主,镇压为辅。

  想要安抚,就要消灭西夏国的文化,文字和语言,抹去他们的历史,全民改说汉话,改用汉字,跟中原的读书人一样读圣贤书。

  对了,为了安抚西夏百姓,朝廷还得倾斜政策,所以……高考加分?

  用在这个时代,大宋科考之年,来自西夏籍的读书人必须酌情多录取几个,不管他的水平是否真的优秀,总之,接下来的数十年里,原属西夏籍的读书人将会吃到中原王朝科考的红利。

  阖目靠在椅背上,赵孝骞思绪很繁杂,关于西夏灭国后的善后事宜,简直是千头万绪,赵孝骞想了很久,发现这件事恐怕不是自己一个人能思虑周全的,必须集思广益,召集群臣商议。

  一双柔荑轻轻地按上他的肩头,微微用力地揉捏。

  赵孝骞一惊,赫然扭头,发现身后竟是狄莹。

  “官人辛苦了,妾身见官人一脸倦色,想为官人解解乏……”狄莹柔声道。

  赵孝骞笑了笑,将她拉过来,坐到自己的大腿上,二人的姿势非常亲密,简直伤风败俗。

  多年的夫妻,狄莹倒也习惯了赵孝骞表达亲密的动作,夫妻之间无论性格,身体还是灵魂,彼此都非常熟悉且有默契了。

  一手抚上狄莹隆起的肚皮,赵孝骞不忘殷殷胎教,朝着她的肚皮喊了一声“我恁爹!”

  狄莹噗嗤一笑:“是官人亲生的,官人不必每天强调,将来生下来的孩子肯定跟官人更亲,你的声音他在娘胎里就熟透了。”

  赵孝骞叹道:“就怕他记性不好,出生后又忘了,每天强调一遍,等他出生的那天,刚落地就清脆响亮地叫一声‘爹’,哎呀,那时的朕,都不敢想象会是多么的快乐……”

  狄莹白了他一眼:“刚生下来就会叫爹,官人莫急着快乐,生下来的必是个妖孽。”

  赵孝骞笑道:“朕对‘妖孽’二字的理解,它应该是个褒义词。”

  顿了顿,赵孝骞接着道:“你是正宫皇后,朕也希望你能生下一个聪明坚毅又心怀仁德的孩子,朕将来能放心把江山交给他,毕竟是正宫嫡子,封为太子也无可厚非。”

  “就怕出生后他享了太多的宠爱,周围的人把他惯得无法无天,性情被娇惯得暴戾残忍,刻薄寡恩,若他是这种性格,将来可莫怪我封别的孩子为太子,不能因为长幼嫡庶的规矩,害得大宋亡国,对吧?”

  狄莹非常通情达理地点头:“官人放心,若妾身真生出这么个不争气的玩意儿,不用官人开口,妾身先饶不了他,莫说当太子,他连荣华富贵都享不了,把他扔进边军当士卒,打熬几年再说。”

  关于嫡子的未来,夫妻二人几句言语间便达成了共识,二人相视一笑。

  赵孝骞无比庆幸,自己当初娶了狄莹为正妻。

  这个女人识大体,懂道理,知道孰轻孰重,否则若换了别的女人,听到自己嫡出的孩子还不一定能被封为太子,必定已经一哭二闹三上吊了,那时赵孝骞必然为难,到底该不该给这婆娘递绳子……

  现在好了,夫妻俩把话说开,不必拐弯抹角,将来若真生出个不争气的,夫妻之间也能统一思想,做出正确的决定。

  “太医说,妾身大约五月份便该临盆了,官人……”狄莹咬了咬下唇:“妾身第一次生孩子,有点害怕,听说这是女人一生中最大的坎儿,若是过不去,妾身可就……”

  赵孝骞心中一软,温柔地抚上她的脸庞,柔声道:“夫人说什么傻话,一切有朕在旁边陪着你。”

  “……若是真发生了什么不测之事,朕保证给你风光大办,让你走得体体面面,比咱俩大婚时更风光,让你躺在棺材里都回味无穷……”

  话没说完,狄莹的俏脸肉眼可见地绿了,然后怒火开始在脸蛋上聚集成形。

  赵孝骞急忙道:“假如,朕说的是假如……夫人,夫妻闲话的温馨气氛,你不要破坏了,太煞风景。” 《世子稳重点》-贼眉鼠眼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